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四渡赤水战役被誉为“长征中最精彩的军事行动”,二者构成红军长征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实践。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重要指示,四川大学“重走长征路”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研学团于7月15日至19日赴贵州省遵义市、四川省泸州市、云南省昭通市开展社会实践。
团队围绕“六个一”(研读一套文献资料、观看一部影视作品、聆听一次主题讲座、撰写一份研学计划、分享一次研学心得、开展一次红色之旅),通过实地考察、沉浸体验、开展专题座谈会等形式锤炼品格、增长才干,深入学习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的历史,调研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情况及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建言献策,为红色文化传承贡献青春智慧。

(图为研学团合影)
一、以学铸魂:进行理论学习,开展主题宣讲
在理论学习环节,团队深入研学长征中的历史性转折事件。围绕“遵义会议”与“四渡赤水”战役两大核心主题,通过文献研读、专家讲座、情景模拟等形式,深刻把握其历史逻辑与精神内核。

(图为研学团成员开展理论学习)
团队一方面结合历史背景,就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的惨重损失,党内左倾错误导致军事濒临绝境的危机情况,对遵义会议召开的关键时机进行分析,强调该会议批判党内错误路线、确立领导核心、通过重要决议的关键作用,突出其挽救党、红军与中国革命,为长征胜利奠定政治基础的历史意义。
另一方面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宣讲主题,结合古蔺县二郎滩渡口等实地影像,分析“四渡赤水”中的经典战例,诠释红军“出奇制胜、坚韧不屈”的战术智慧,彰显毛泽东主席“虚实结合,避实就虚”的战略思维。

(图为研学团成员开展主题宣讲)
主题宣讲过程中,团队高度重视理论与实际的转化,坚持“三个结合”,实现理论具象化。第一,坚持史实与思辨结合,对比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与毛泽东军事思想差异,进一步剖析“实事求是”原则的现实启示;第二,坚持历史与地理结合,运用长征路线动态地图,可视化展示四渡赤水的战术机动性;第三,坚持精神与时代结合,将“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与新时代青年自主创新使命相联结。
二、以行促悟:重返历史现场,感悟伟大转折
在研学途中,团队重走长征路,重返遵义会议会址、沿着“四渡赤水”路线,经过三省四市,感悟红军在面临围追堵截下毅然“拨转了航向”,重新确立毛泽东主席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的伟大转折,体会红军“四渡赤水”期间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学习先辈们为革命事业不惧牺牲、勇当人先的奉献精神,继承红军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
7月15日,团队来到遵义,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以及毛泽东旧居等,通过“一楼一树一馆”,既了解红军遵义会议期间的具体情况,又整体上掌握红军长征的大致历程,进一步掌握遵义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图为研学团遵义会议会址合影)
7月16日,团队沿着“一渡赤水”的路线,来到土城以及扎西,分别参观了土城渡口、四渡赤水纪念馆以及扎西会议纪念馆,一方面在整体上对“四渡赤水”展开了学习,另一方面对于被称为“遵义会议的继续和最后完成”的扎西会议有了更深的理解,进一步掌握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和遵义会议决议的正式成文,了解了当时负党中央总的责任的张闻天和红军实际上最高领导的毛泽东互相配合,领导全党全军的新格局。

(图为研学团参观四渡赤水纪念馆)

(图为研学团土城渡口合影)

(图为研学团扎西会议会址合影)
7月17日,团队沿着“二渡赤水”的路线,到访了古蔺以及娄山关,领略了二郎滩渡口的湍急河流以及娄山关的险峻地势,实地感悟了“四渡赤水”战役期间红军所面临的恶劣自然环境,并在娄山关西风台朗诵毛泽东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感悟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战役的紧张激烈,学习伟人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图为二郎滩渡口实景)

(图为研学团娄山关西风台合影)
7月18日,团队沿着“三渡赤水”的路线,到访苟坝会议会址以及茅台渡口,通过“一盏马灯、一条小道、一个重大决策”,学习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巨大勇气,体悟党的第一代领导忠诚使命、敢于担当的崇高风范,掌握其所创造的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方法,是特别诠释了胸怀全局、顾全大局是党和革命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

(图为研学团苟坝会议会址合影)

(图为研学团茅台渡口合影)
7月19日,即最后一日,团队沿着“四渡赤水”的路线,到访太平古镇,参观了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并在太平渡渡口,面向党徽重温入党誓词,共同回顾入党初心,以庄严仪式筑牢信仰根基,凝聚奋进力量。此既为红军“四渡赤水”最后一渡之地,亦为研学团最后研学之处,在此团队再次回顾了红军“四渡赤水”的形式,更深层次掌握红军的行进步伐以及该段历史发展脉络,同时通过实地的感悟对于其所面临困难有了更为明确之概念,从而进一步学习红军不惧艰险、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

(图为研学团太平镇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合影)

(图为研学团党员成员重温入党誓词)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青年学生,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既要从书本上来,亦要到实地中去。在重返历史现场的过程中,对于书本知识进一步深化、吸收,将理论的转化成实践的,在行中学,在行中悟,最终促进理论的升华与拔高。
三、以思践知:实施文旅调研,撰写咨政报告
此次“重走长征路”既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红色研学感悟之旅,也是一场深入实地的红色文旅调之旅。7月17日,在与古蔺县文旅局的专题座谈会上,团队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红色文旅发展展开了深入交流。

(图为研学团与古蔺县文旅局专题座谈会)
据介绍,古蔺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获得相关政策支持,当前各红色教育基地运营模式日趋成熟,年接待能力及受众覆盖率显著提升;建设过程中不仅为本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居民增收,且随着赤水河红军大桥竣工和江津-习水-古蔺高速公路建成,区域旅游可达性大幅提高,与遵义、习水等四渡赤水发生地的跨区域游客流量和旅游收入增长明显。
此外,相关部门正在探索跨省市合作,四川、贵州、云南三省文物局已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通过“红色+产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目前面临资金、人才、文物保护等挑战,下一步将通过多元化融资、人才培养等措施持续推进公园建设。

(图为研学团与古蔺县文旅局合影)
青年学生既要传承红色基因,也要思考如何用创新方式让革命精神“活”起来,因此团队正在撰写相关主题咨政报告,希望将调研所得转化为推动红色文旅发展的建议。
本次研学实践历时五日,以“遵义会议——党的生死攸关转折点”与“四渡赤水——长征中的‘得意之笔’”为双核心,贯通理论淬炼与实地体悟。团队循着二十大“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根本指引,跨越三省四市,深度践行“六个一”研学体系。
研学终章非终点,而是新征程序曲。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基,持续深化红色咨政研究,让遵义会议的“坚持真理、独立自主”精神血脉与四渡赤水的“机动灵活、敢于胜利”斗争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磅礴青春动能。

(图为研学团暑期社会实践合影)
心得感悟
张琳媛(文学与新闻学院2023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
这次研学让我明白,长征精神不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感悟、用行动传承的生动教材。尤其是苟坝会议,让我对“少数服从多数”与“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把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长征精神内化为科研动力,在学术研究和个人生涯规划中发扬“灵活机动”的创新思维,我将继续追寻红色足迹,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彩!
杨毅晨(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博士生)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娄山关的剪影尚未入眼,遵义会议旧址那盏铜质马灯已先一步照亮我的瞳孔。九十年前,就在这栋灰砖小楼里,十几位共产党人围桌而坐,烛火摇曳,映出他们深陷的眼窝,也映出了中国革命的拐点。我走在苟坝那条“毛泽东小道”,稻香扑面,蛙声四起,忽觉历史并非陈列柜里的标本,而是与土地一同呼吸的生命。古人论诗,“工夫在诗外”;我辈治学,亦当“工夫在书外”。长征教会我的,不只是“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情,更是一种把个人坐标系进时代经纬的自觉。
严海瑜(华西公共卫生学院2024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博士生)
重走长征路,是一次精神的淬火。站在历史的渡口回望,那穿越烽火的足迹,已化作我们心中不灭的星火。作为新时代的公卫人,我愿以青春作桨,以长征精神为帆,在守护人民健康的“新长征”中,奋力划向“健康中国”的彼岸。让遵义会议的真理之光指引科研方向,让四渡赤水的创新智慧赋能疾病防控,让娄山关的奋斗豪情注入基层服务,让这燎原之火,永续燃烧于每一寸我们深爱的土地之上,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蔡明锦(化学工程学院2025级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博士生)
在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革命先辈在遵义会议展现的实事求是精神与四渡赤水体现的灵活战术,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敢为人先。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时期,作为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将以遵义会议所昭示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为明灯,以四渡赤水所展现的开拓创新、灵活机动的智慧为利刃,以长征路上军民鱼水情深所彰显的人民立场为根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将青春脉搏融入复兴征程,以所学所能报效国家,谱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华章——这赤水映照的丹心,亦是我们奔赴未来最坚韧的信念之源。
邓浩宇(法学院2024级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生)
遵义会议确立的民主法治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治品格。这种精神启示我们,法治建设需要每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作为新时代青年法律工作者,在长征精神中学习的无疑是要筑牢法治信仰,深刻领悟当代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从“中国之治”的实践中把握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性,更是应当以法治信仰为根,在理论深耕中筑牢思想根基;以家国情怀为脉,将专业智慧注入时代需求;以历史使命为帆,于改革创新中破浪前行。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伟业,方能真正让青春在法徽照耀下绽放绚丽之花,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法治栋梁。
赵灵虎(法学院2024级法律(非法学)专业硕士生)
在“苟坝会议”旧址外,有一棵百年香樟,当地人叫它“马灯树”。1935年3月10日深夜,毛主席提着马灯,沿着小路去找周恩来,力主放弃攻打打鼓新场,再次挽救红军于危局。今天,当我抚摸那粗糙的树皮,仿佛仍能感受到灯火的温度。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作为新时代的川大青年,我将把遵义会议的“转折”智慧、四渡赤水的“突围”勇气,转化为学术的专注、工作的创造、人生的奋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跑好属于我的这一棒。长征永远在路上,青春永远向远方。
何家琪(经济学院2024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生)
当我踏上重走长征路四渡赤水段的实践征途,赤水河奔流不息的涛声仿佛穿越时空,携着历史的风雷扑面而来。这条蜿蜒于云贵川山峦间的河流,曾见证了中国革命最惊险的一盘棋局,也在我心中激荡起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思考。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因地制宜的战略思维,启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重走长征路,是回溯,更是新生——它赋予我“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视野,更点燃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我将带着这份赤水河赋予的坚韧与智慧,以长征精神为帆,驶向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
刘婕妤(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生)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需要青年一代的自觉担当。这种责任感启示我们,新时代青年要主动扛起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任。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我将铭记赤水河畔的涛声与娄山关上的豪情,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灵活机动”的创新思维,运用所学所长,在空间规划中推动区域协同破壁,在政策设计中引导市场活力迸发,在乡村实践中助力红色血脉与民生福祉交融共生。以专业之尺,丈量红色沃土;以青春之志,守护不朽荣光,让承载着信仰的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秦子川(华西临床医学院2023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创新班)专业本科生)
革命先辈在战火中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诠释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职业操守。这种精神品质激励我们,新时代青年要自觉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作为新时代医学生,我将永远铭记这段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以革命先辈们为榜样,坚守医者的初心,勇于担当,不断学习进步,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红色教育中来,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让这种伟大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罗千一(艺术学院2024级电视广播编导专业本科生)
遵义会议确立的实事求是原则,四渡赤水彰显的群众路线,恰是新时代青年担当使命的精神罗盘。长征精神的视觉化表达启示我们,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种艺术追求激励我们,新时代青年要自觉用文艺形式讴歌时代、服务人民。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我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创作优秀文艺作品,让青春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动实践中实现艺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