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是:

新闻动态

大中小学生实验室探索之旅绘就思政教育一体化新图景

日期:2025年04月11日   访问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运用高校科技资源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在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的指导下,四川大学国家社科基金“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题组联合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弘毅分校、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成都市龙江路小学高翔分校等于2024年11月正式启动“树立科创报国志向,担当民族复兴伟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主题交流展示活动。作为该活动的重要环节,“大中小学生实验室探索之旅”研学活动于2025年3月至4月顺利举办。此前于2024年12月“博士学长面对面项目式研习营”活动中完成跨学段组队,由四川大学博士生朋辈导师、硕士研究生项目经理与中小学学生学员共同组建六大主题研习组,涵盖人工智能、食品科技、生物医学等前沿领域。本次活动以四川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实践平台,通过沉浸式科研探索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引导青少年感悟科学家精神,厚植家国情怀,通过跨学段联动研学点燃中小学生的科创报国梦想。

作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实践,本次活动以“树立科创报国志向,担当民族复兴伟业”为主题,依托四川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以中小学生为核心,科技探索线与学科融合线并进,融合专题讲座、实验室参观与动手实践,为不同学段学生打造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成长平台。活动覆盖人工智能、生物材料、水利工程、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及红色文化六大领域,旨在通过跨学段协作,推动思政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衔接。


人工骨诱导技术项目组:3D打印重塑医疗未来

人工骨组集体探访国家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中心。在金属3D打印室,学员们观察孔径仅400-1000μm的多孔钛合金骨修复体定制过程,触摸立方体、蜂窝和类金刚石等精密结构,深入学习了力学性能与生物活性的平衡原理。

图1 学员们参观金属3D打印室

图2 博士生朋辈导师展示实验材料

在陶瓷实验室,学员们学习了磷酸钙生物陶瓷的降解调控技术,博士生朋辈导师现场展示了不同比例的磷酸钙粉末配方用于打印墨水浆料配置的过程,以及通过DLP 3D打印机制造出具有40%-95%孔隙率的支架。泡桐树小学学生王立源观摩着设备赞叹道:“3D打印不仅能造玩具,还能修复人体骨骼!我以后也想用3D打印技术帮助更多需要的人。”

图3 博士生朋辈导师现场展示材料制作过程

在高分子生物实验室,博士生朋辈导师重点向学员们介绍了FDM技术,带领学员们学习光固化打印技术在光敏树脂和水凝胶打印方面的应用,以及3D打印载细胞支架在药物筛选模型和组织工程支架中的重要作用。

图4 学员们正在记录实验数据


革命先烈事迹挖掘项目组:红色基因对话科创精神

革命先烈事迹组专访赵一曼烈士孙女陈红女士。陈红女士深情讲述了其奶奶赵一曼烈士的英雄事迹,言语间满溢着对奶奶无尽的敬仰与怀念。赵一曼作为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身上闪耀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顽强的斗争精神、深沉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母爱光辉,是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矢志不渝精神的生动写照。

图5 陈红女士向学员们讲述赵一曼烈士光荣事迹

陈红女士展示泛黄遗书碎片与抄录内容,学员们与博士生朋辈导师共同研读烈士遗书手稿,陈红女士表示,“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这句话最令她动容。她的父亲陈掖贤(赵一曼烈士之子)将这封遗书视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却从未领取过烈士证与抚恤金。如同父亲一般,陈红以身作则,努力为自己的子女树立良好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革命先辈精神的传承与坚守。

图6 陈红女士激励学员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采访尾声,陈红女士为“大中小学革命先烈事迹挖掘”项目组题写了“信仰之光照前路,精神谱系育新人”的寄语。她认为,革命精神真正的传承,在于让革命者的精神追求与当代青年的价值选择同频共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赵一曼烈士的精神宛如一盏明灯,穿越时空照亮信仰之路,促使红色基因在代际传承中奏响时代强音,让理想信念的星火在青少年心中渐成燎原之势。龙江路小学高翔分校学生仇真凝视着遗书誊抄本哽咽道:“听到赵一曼烈士的故事,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与大爱。我们要继承先辈的精神,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AI人工智能项目组:解码空天科技,点燃少年航天梦

AI组走进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左杨杰副教授以歼-20战斗机模型为切入点,向同学们实物展示了航空飞机部分原材料,回顾了中国航空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历程。随后,左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学生设计的灭火火箭,该火箭利用水反推力工作,融入智能识别和定位功能,经过多次试验改进,荣获国家级奖项,展现了年轻一代在航空领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

图7 学员们认真聆听左老师讲座

在航空材料实验室,中小学生们亲手触摸了真实的飞机模型,在工作人员细致入微的讲解下,对飞机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了更为直观、清晰的认知。此外,学员们认真观摩了各类仪器,深入了解了飞机的建造流程,博士生朋辈导师还向学员们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无人机领域的关键应用,展望了城市物流无人机的未来发展方向。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弘毅分校的王维在抚摸着模型时欢呼道:“亲手触摸飞机模型、学习智能无人机,让我对人工智能充满向往。未来,我也想设计出属于中国的‘黑科技’!”

图8 学员们在航空航天实验室参观无人机


环境水文监测项目组:科技治水守护绿水青山

水文组前往四川大学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山区流域保护与灾害防治科普基地。博士生朋辈导师在模拟河渠旁讲授了石子护岸的生态逻辑,带领学生解析了1:80三峡大坝微缩模型的发电原理,重点强调了大坝建设中平衡上游蓄水与下游供水关系等关键问题。

图9 学员们参观大坝微缩模型

在灌溉与排水实验室,博士生朋辈导师为学员们详细介绍了各种仪器的使场景及其在灌溉与排水实验中的应用。学员们现场对假期准备的河湖水文水质进行了分析,学习并使用了相关试剂用于实验,就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朋辈导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树德协进中学学生王羊茜在亲手检测出样本水质COD超标时惊呼:“我突然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含义,我们都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用科技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

图10 学员们利用实验器材监测水质


食品加工技术项目组:舌尖上的科技革命

食品组在四川大学轻工学院实验室开启花椒探秘之旅。在实验室内,博士生朋辈导师详细介绍了花椒在生物学上的差别,带领学员们通过超临界CO2萃取仪提取花椒素,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精油成分。

图11 博士生朋辈导师介绍花椒成分信息

图12 学员们辨别不同品种的花椒

在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学员们参与了花椒素刺激人体神经细胞分裂实验。博士生朋辈导师通过荧光显微镜展示了花椒素对神经细胞活性的影响,并解释其潜在的健康功效,如促进代谢和神经保护作用等。学员们动手操作了细胞培养装置,观察不同浓度花椒素处理下的细胞分裂速率变化,直观感受天然活性成分的生物效应。

图13 博士生朋辈导师指导学员们使用荧光显微镜

参观过程中,学员们不仅认真聆听讲解,还积极参与互动。活动中,树德实验中学弘毅分校的陈振豪向朋辈导师感叹到:“原来小小花椒里藏着这么多科学奥秘!今天的实验让我对食品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未来我想研究更多天然食材的健康价值。”


动植物结构学表征项目组:微观世界的生命诗篇

动植物组走进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享设备中心。博士生朋辈导师展示了荧光标记技术,清晰呈现了叶绿体层叠结构及线粒体动态分布,配合显微切割操作演示,学员们在沉浸式观察中感受“细胞工厂”的生命律动,激发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热情。

图14 博士生朋辈导师展示共聚焦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成像

博士生朋辈导师呈现了各类细菌微生物的成像图片。如猪链球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为紫色表明猪链球菌是革兰阳性菌。此外,朋辈导师还向学员们展示了其他种类细菌的培养皿,如用Pfizer肠球菌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的肠球菌、用MRS培养基加碳酸钙培养的乳酸菌等,学生们通过观察不同细菌培养皿,深入了解各类细菌微生物的形态。

图15 博士生朋辈导师展示各类细菌微生物的成像图片

图16 学员们观察不同细菌微生物的形态示意图

仪器管理员讲解了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及作用,利用生物学大数据超算平台现场演示了基因组比对实验,展示其PB级存储能力与十万核算力资源在基因组比对、蛋白质结构预测等领域的应用,激发了青少年对生物信息学的探索热情。树德协进中学的肖宇轩在其显微观察日志中写道:“当20倍镜下的线粒体清晰呈现时,我仿佛听到了细胞呼吸的声音,显微镜下的细胞世界太奇妙了!原来生命的奥秘藏在每一个微观细节里,我要继续探索这些未知的领域!”

图17 学员们参观流式细胞仪的使用过程

本次活动以实验室为纽带,构建“研究生朋辈导师-中小学生”传帮带机制,实现跨学段联动。中小学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操作3D打印机、水质检测仪等专业设备,全链条体验科研流程,将科学家精神与传统思政教育融入实验环节。活动过程中,不少学员明确表达“未来希望投身科创领域”,中小学生们开始关注科技动态与社会责任。活动不仅推动了思政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衔接,更激发青少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创新路径。

据悉,作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实践,“树立科创报国志向,担当民族复兴伟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主题交流展示活动后续还将开展“中小学生科创报国榜样说”联合宣讲行动,通过跨学段科研交流、中小学生实践成果展示等形式,辐射带动更多青少年在创新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这一育人模式将形成“讲好一堂思政大课、带动一批实践项目、培育一代有为青年”的生动循环,让科技报国的种子在知行合一中生根发芽。



关闭

版权所有: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四川大学研究生院217
联系电话:028-85405772、028-85463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