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的回信中写道:“希望你们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为重温英雄记忆、赓续红色血脉,纪念赵一曼烈士诞辰120周年,2月17日至21日,四川大学“一”心向党“曼”慢成长调研实践团赴往宜宾,围绕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开展主题调研实践。17个红色教育阵地、5场专题座谈会、2场中小学红色宣讲、40余小时深度访谈、100余张寄语纸、1000余份问卷,实践团从中学课堂到红色场馆,从理论学习到切身行动,让赵一曼革命精神真正“传”于青年嘴中、“实”于青年足下、“活”于青年心上。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由四川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四川大学宜宾园区副院长吴宇老师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专职辅导员邓晗老师带队,团队成员涉及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经济学院等多学院,涵盖硕士生、本科生等多层次。

图为实践团在宜宾二中校内的一曼雕像前与二中校领导、思政教师合影
寻脉:与机关党校共探“红色血脉”
2月18日和20日,实践团分别走访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宜宾市委党校和叙州区委党校,参观党校党性教育基地,并围绕赵一曼革命精神,与教体局领导、党校教师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深入交流。
寻脉第一站,实践团队来到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共议“赓续红色基因 献力思政教育”座谈会,与宜宾市教体局总督学以及义务教育科、素质教育科、质量评价科等科室负责人展开深度对话。“思政教育要像种子一样,在不同学段扎根生长”,宜宾市教体局总督学何照强表示。座谈会上,团队了解到宜宾市教体局正推动构建“小学故事感染—初中情感共鸣—高中理论深化—大学信仰践行”的一体化思政教育链,通过统筹红色资源利用、设计跨学段衔接方案等举措,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盘棋”“一张网”。

图为座谈会上实践团与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领导展开深度对话
寻脉第二站,实践团与宜宾市委党校教师龚婉婉展开深度访谈。访谈中了解到,近年来宜宾市委党校将赵一曼革命精神纳入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探索通过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提高学员的学习参与度。“传统的理论授课也很重要,如果还能结合真实案例,甚至创造情境式教学,就能让学员们更直观地理解革命先烈的精神内涵”,龚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道,“案例教学与情境体验,让党性教育从‘听故事’变为‘入角色’。”这种创新模式也为实践团思考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供了灵感——如何让课堂“活”起来?答案或许是:打破边界,让历史走进现实。

图为团队成员余建慧与宜宾市委党校龚婉婉老师深度访谈

图为实践团与宜宾市委党校龚婉婉老师深度访谈并合影
寻脉第三站,实践团到访叙州区委党校,与叙州区委党校校务委员、赵一曼研究中心主任杨剑老师展开深度访谈,并借此机会了解到了一堂特别的党课《让赵一曼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访谈结束后,实践团参观了叙州区委党校内以赵一曼英烈为主题的党性教育基地,基地通过“家书密写”“越狱计划”等实景模拟,让学员们切身体验革命先烈的抉择与信仰。“这种学习方式的冲击力非常强。”团队成员贺馨在交流后说道,“当你亲自看到‘诀别信’的画面,想象自己身处那个年代,就能更加深刻理解赵一曼革命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叙州区委党校党性教育基地,沉浸式了解赵一曼英烈事迹
寻力:与大中小学共凝“红色力量”
2月17日至21日调研期间,实践团队陆续赴宜宾市多所大中小学,开展“红色宣讲+访谈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为一体的大中小学联动式实践调研活动,将红色底色与青春亮色紧密融合,将红色力量与青春力量互促共生。
以红色宣讲为播撒。实践团开展了数场“大学生进中学校园”红色宣讲活动,宣讲受众覆盖宜宾二中、一曼中学等校超150名学生。“赵一曼的‘超能力’是什么?”在宜宾市一曼中学的宣讲现场,实践团成员用“梦想续航电池”“正义值充值卡”“抗挫力MAX卡”三个创意比喻,将赵一曼革命精神转化为中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的青春语言。同时,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了互动性问答、情景剧演绎、青春寄语墙等环节,让红色宣讲“活”了起来。一位高二学生在寄语中写道,“我想成为您那样的英雄!这些内容不仅是知识的力量,更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贺馨在宜宾二中面向中学生进行赵一曼英烈精神宣讲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朱楷玉与宜宾二中学生进行情景演绎

图为宜宾二中学生积极参与寄语撰写与张贴展示环节

图为团队成员贺馨在一曼中学进行赵一曼英烈精神宣讲活动

图为一曼中学学生书写自己的“超能力卡”,并张贴分享于寄语墙

图为宜宾二中的中学生们书写分享的青春寄语墙
以访谈座谈为深化。实践团队分别与宜宾二中、一曼中学等校的校领导及老师开展座谈交流会,围绕思政课程建设、德育活动设计、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展开深度对话。“学校的德育品牌‘一曼精神伴我成长’已延续近三十年,从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开始,到毕业典礼,所有活动都围绕这一品牌展开。”宜宾二中党委书记李逢玉向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宜宾二中近年德育工作成效和大中小学联动情况。座谈会上,宜宾市一曼中学校党委书记熊亚非也与实践团细致分享了学校近年来德育工作成果:“我校以信仰至大、兴国自强为校训,打造‘认识一曼-崇扬一曼-传承一曼-争做一曼’四阶段的信仰育人体系。”

图为实践团与宜宾二中党委书记李逢玉共话座谈会

图为实践团与一曼中学党委书记熊亚开展交流活动
以问卷调查为摸脉。实践团队深入宜宾市多所大中小学开展问卷调研工作,涉及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宜宾一中、中山街小学等近20所大中小学,累计发放问卷1000余份。问卷结果显示,受访学生中大部分对赵一曼英烈事迹较为熟悉,同时各学段学生们普遍倾向于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演绎、研学活动等,参与到红色思政教育之中。这些问卷分析结果为实践团队进一步思考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路径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为实践团进中小学发放问卷,中山街小学学生填写问卷

图为实践团深入宜宾市第一中学校等校发放线下问卷
以实地走访为体悟。实践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深入宜宾市一曼中学、宜宾市第二中学校等地,实地探访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情况。在叙州区的宜宾二中,实践团队参观了一曼文化长廊,长廊以图文、雕塑等形式立体呈现红色故事,成为学生们课间的“打卡地”。实践团队还在雨中走访了翠屏区的一曼中学,在春雨氤氲中参观瞻仰校内的一曼纪念馆和一曼雕塑,彷佛从“宜城春雨”的今日穿梭到“东北冬雪”的那日。实践团队注意到,相较于单纯的课堂讲授,这种方式更能让学生潜移默化革命英烈精神,中学生们纷纷表示“原来英雄离我们这么近!”

图为实践团在一曼中学校领导带领下参观一曼中学校史馆

图为在一曼雕塑前实践团与宜宾市一曼中学校领导的合照
寻迹:与红色场馆共触“红色英迹”
2月19日和20日,实践团队实地参观赵一曼纪念馆和赵一曼故居,从革命历史遗迹的角度探讨如何利用红色场馆资源丰富思政教学形式。
在赵一曼纪念馆,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认真参观了馆内陈列的历史文物、手稿与照片,尤其是馆内新增的多媒体影像与实景复原,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历英雄的峥嵘岁月。尤其是在那封赵一曼写给儿子宁儿的泛黄的诀别信前,团队成员更是驻足良久,深受触动。参观毕,实践团队专门访谈了赵一曼纪念馆文博助理馆员张希,详细了解纪念馆如何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进行讲解设计。“为了让学生们更有代入感,我们最近增加了一些沉浸式展览,比如通过多媒体影像和实景复原,让赵一曼的故事更加直观。”她介绍道。

图为实践团参观赵一曼纪念馆

图为赵一曼纪念馆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讲解展品
调研尾声,实践团到访赵一曼故居。故居内保存着她的生活用品、革命文物等史料,真实展现了她的战斗生涯。实践团踏进故居,沿着赵一曼的成长足迹,从闺房书桌到革命战场,切身感受到她从“普通少女”到“钢铁战士”的蜕变。实践团队长余建慧感慨道:“这里不是冰冷的展览,而是历史的现场,是信仰的起点。”

图为团队成员在一曼故居进行参观

图为团队成员余建慧、徐可访问赵一曼故居讲解员
通过调研,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红色教育既要在课堂讲授,也要走出课堂,充分依托红色场馆资源,让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体验和思考,让思政课“行走”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
结束语:当好红色精神的“代言人”“扩音器”
这次调研不仅是对思政教育模式的一次观察和思考,也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力。“调研让我们从旁观者变为传承者、践行者。”团队成员罗千一表示,“英雄不一定要做大事,我们做好平凡中的每一份坚守、每一段传承亦是一种信仰。”
正如指导教师吴宇所言:“赵一曼革命精神不仅是书本上铭刻的历史,更是可以不断被讲述、被感知、被践行的精神财富。”未来,调研团队将扮演好红色精神的“校园代言人”、“小小扩音器”角色,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青年群体中焕发新的荣光。
实践感悟
在这个充满意义的寒假,我有幸担任了本次社会实践调研队的队长,带领着一群怀揣着对红色文化无限敬仰和对思政教育探索热情的小伙伴们,踏上了一段新的旅程。从政府单位到市区党校,从大中小学再到红色场馆,每一处都留下了我们求知的足迹和思考的火花。其中,宜宾二中、宜宾一曼中学等学校的调研经历让我尤为印象深刻。在这里,我们不仅亲自参与了宣讲活动、实地参观、访谈座谈,还走访了宜宾一中、宜宾三中、宜宾四中等多所学校发放问卷,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学生们对赵一曼故事的熟悉与敬仰,让我们看到了红色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的生根发芽。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对红色文化的追寻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见证。未来,我们也将继续“脚踩大地、仰望星空”,为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贡献青年智慧和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生 余建慧
在视频拍摄组,我的工作贯穿内外景拍摄、素材整理与后期剪辑全流程。从技术执行到创意表达,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对红色精神的敬畏。在宜宾市委党校、叙州区委党校等室内场景,拍摄需兼顾访谈纪实与氛围营造。在赵一曼纪念馆与一曼故居的外景拍摄中,为展现“沉浸式”叙事,我们设计了一组动态镜头:从纪念馆正门的全景推移到英烈雕像的特写,再以跟随视角重现赵一曼的抗战足迹。拍摄素材丰富总量可达200G,在视频组的反复讨论与集思广益中,我们确定了以“追寻-共鸣-传承”为主线,穿插历史影像与旁白解说,增强情感张力,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解读与再创作。作为团队外联组的一员,我完成了教体局、党校、学校等十余家单位的对接,协调场地、设备与时间节点。这一角色让我体会到,红色实践的成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而真诚与专业是打通壁垒的关键。
————艺术学院2024级本科生 罗千一
我在本次调研中主要参与问卷组工作。设计问卷过程中,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反复讨论,力求设计出一份篇幅简洁而信息丰富的问卷,不仅提升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学到了如何在问卷中平衡问题的简洁性和调查的深度。发放问卷过程中,每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师生的参与态度、以及学生的年龄层次都不尽相同,因此,我也学会了如何根据每所学校的特点调整发放策略。统计问卷过程中,数百上千份问卷的录入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团队合作和分工协调的重要性。在每一份问卷的设计、发放和统计工作,我都能感受到团队成员之间互相支持和共同努力的力量。正是这种团结与协作,使得整个调研活动能够顺利完成。
——经济学院2024级硕士生 朱楷玉
在参与一曼中学的座谈中访谈时,一位老师的话点醒了我:“赵一曼21岁入党,31岁牺牲。现在的年轻人都争做英雄,但英雄也不一定要做大事,能小事情做好,也算是英雄”这句话如重锤击心。从前,我总以“调研者”自居,习惯用旁观者的视角记录数据。但在一次次访谈中,受访者眼里的光、话语中的热忱,让我开始追问:作为青年人,我能否像赵一曼那样,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调研后期,我也开始主动向身边的亲人朋友讲起赵一曼,希望将红色精神转化为的微光。这种从“记录者”到“行动者”的转变,或许正是调研赋予我的最深馈赠。这次调研,我们不仅收获了近万余字的访谈稿资料和数百上千份真实的问卷调查,也让我在历史的褶皱中触摸到信仰的温度,在现实的土壤里感受到使命的重量。赵一曼用生命诠释了“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誓言,而今天的我们,或许无需面对枪林弹雨,但仍需在平凡中坚守初心。未来,仍研一的我愿继续带着这份赤诚,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中成长,让青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华。
——文学与新闻学院2024级硕士生 徐可
当调研进入深水区,愈发感受到肩上使命的重量。那些穿梭于政府机关、学校讲堂、研究机构的日子,那些在晨光暮色中调试设备、整理数据的时光,都在重塑着我对红色文化传承的认知。赵一曼用生命验证的真理,在八十七年后依然生长出新的年轮——当教育工作者们将她的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教育叙事,当不同学段的课程设计形成精神培育的完整链条,我们便不只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成为了新时代精神图谱的绘制者。这或许就是调研给予我的最深启示: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复刻过往,而在于让革命者的精神血脉,永远奔涌在时代发展的长河中。
——艺术学院2024级硕士生 张潇艺
这四五天的调研,我也深深受到了赵一曼革命精神的感染。调研虽然很累,需要很多任务去做,但是调研的意义不正在于在实践中更好的了解调研对象,并把调研对象身上的美好品质传播给他人吗?我印象很深的是,赵一曼在给儿子的遗书中写道:“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精神,为当代青年树立了价值坐标。赵一曼革命精神作为一种宝贵的红色资源,以赵一曼革命精神为切入口探究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路径,通过调研找出宜宾现存问题和先进做法,以求找出先进经验,这也是当代马院学子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国家发展的一种途径和责任。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生 毋其凯
在本次调研中,我在宜宾二中和一曼中学分别开展了两场面向中学生的红色宣讲。第一场宣讲后,我总结了经验并对内容进行了调整。由于学生本身对赵一曼的事迹较为熟悉,我尝试在环节设计上更加注重互动性,通过视频引入、情景剧演绎和青春寄语墙等内容,使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革命精神。其中,在视频引入部分选用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赵一曼家书片段,让了解赵一曼的学生勇敢回答再现历史情景;情景剧演绎环节则设定了赵一曼反抗封建家长缠足的背景,邀请学生即兴演绎赵一曼冲破枷锁的心情,以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巾帼精神;而在青春寄语墙上,学生们纷纷写下自己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望,这不仅是对赵一曼烈士的致敬,也是他们对自己人生方向的一种思考。通过这次红色宣讲,我发现相比于传统的单向讲述,互动式、体验式的宣讲方式更能激发中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更主动地去思考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这让我意识到,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创新表达方式尤为重要。
——文学与新闻学院2022级本科生 贺馨
此次调研让我实现了多重角色转变。作为问卷发放者和数据收集者,学会了如何与校方沟通,如何确保收集数据的准确性;作为活动组织者,在有限预算下协调场地、物料与人员安排;作为观察者,从市委党校教授的党课中领悟到红色教育的话语创新。特别是在一曼中学和宜宾二中,看到无数五彩的心愿贴贴满了寄语墙,看到学生用稚嫩笔触写下的“我想成为您那样的英雄”时,真切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接续。此行最大的收获无疑是建立起系统化的问题分析框架。从政策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细节,从数据量化分析到个案质性研究,这种多维视角的训练,让我学会用更立体的方式解读社会现象。未来,我将继续关注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路径,让革命精神的火种在新时代继续燎原。
——艺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 王湘
回溯那些依旧生动、恒久焕然的调研时光,我对于一个问题的答案更加明晰。如果有人问我耻辱与荣耀、信仰与使命、红色巨龙的足迹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我会说,在山河长风,在华夏史卷,在我们脉脉相承的骨血里。历史的章回不会忘记这些姓名,他们万古长青,他们永垂不朽,只因他们将染上自己鲜血的旌旗交递给晚辈。从小学的启蒙滋养,中学的磨砺铸魂,再到大学的淬炼升华,赵一曼革命精神贯穿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全程,搭建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育人阶梯。它打破学段壁垒,凝聚各方力量,让红色教育在这片土地蔚然成风,为培养时代新人注入不朽精神动力,也让我们坚信,英雄之光必将引领后来者续写奋进华章,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毅前行,而先烈们的忠魂与英颜将在准星搜索内遁现,即使此去经年、风霜巨变。此刻回首,云卷云舒,拨云踏雾,迎炽盛程途;共祝今朝,红日烨煜,山川共霁。
——艺术学院2024级本科生 谢姝攸
撰稿人:徐可 余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