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0日早上8点30分,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邓兴旺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杨淑华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春义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李奎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万向元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张倩、孟颖颖在生命科学学院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
此次学术年会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省植物学会承办,《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编辑部、《生物技术进展》编辑部协办。
在讲座开始之前,主持人林敏发表会议致辞,林宏辉教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讲座开始后,邓兴旺院士分享了水稻小麦等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面的科研进展,并简要介绍了从1992年到2006年关于雄性不育技术的关键性进展以及现今雄性不育育种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此外,邓兴旺院士还介绍了其所在团队近些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随后,杨淑华教授介绍了有关蛋白磷酸化调控植物抗冻性的分子机制的科研动态,也分享了其团队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
张春义研究员详细讲述了从“利用叶酸快速检测筛选产叶酸作物”到“产叶酸作物的研究与应用”的整个过程以及人体叶酸代谢及其代谢异常引发的疾病。进而引出课题——作物叶酸生物强化,对玉米ZmGFT基因以及高叶酸玉米品种的相关研究,并对相关课题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外,还将研究作物推广至小麦、水稻以及番茄。
李奎研究员介绍了基因编辑猪的相关研究,包括对CD163单基因编辑猪与CD163/pAPN双基因编辑猪的研究,并展开详细描述。现场还展示了可抗PRRSV、PGEV、PDCoV三个病毒的基因编辑猪的优秀成果。
万向元教授讲解了研究核不育基因的原因以及相关进展,GMS基因的调控及其应用,进而介绍了玉米隐形核不育基因创建的不育体系及其应用。
主讲人刘倩、孟颖颖分别介绍了真核生物DNAm6A甲基化研究背景,以及在水稻拟南芥的分布及功能;苜蓿花色形成中发挥作用的主要转录因子及其激活转录的机制。阐述了DNAm6A甲基化在植物抗逆方面的作用;以及从表型、基因组、代谢调控等方面解释了苜蓿类类胡萝卜素合成调控的分子机制。
众多大师风趣幽默、言简意赅的讲解使现场气氛活跃。观众也纷纷表示也从中了解到了各方面领域的成果及前沿。